close

20130206_104054  

<本文轉載自親子天下> / 圖:歐米加兒童學習館

一般家長常說的「感覺統合」,其實專業的說法應是「感覺整合」(sensory integration)。這是大腦的重要功能,使我們能適當接收、調節及組織所有輸入的感覺刺激,維持適當的警醒度與注意力,並構想、計畫與執行行動。

 

因此「感覺統合」是任何行為與學習的基礎。

 

感覺統合也是個發展過程,各種行為、學習能力與技巧,都是感覺統合產物。透過與環境互動,逐漸發展出各種潛在能力。例如新生兒聽到母親的輕聲細語會安靜下來;當母親抱起孩子時會扭動身體,直到感覺安全舒適。

 

至於自我調節、專注力及姿勢控制能力,則是更高階層的能力,如辨別聲音及觸覺刺激的來源或性質、形狀與空間概念、肢體運用及手眼協調等。

 

什麼是感覺統合治療?

 

感覺統合治療,是以感覺統合理論為基礎的專業治療。感覺統合理論是由職能治療師愛爾絲博士(Dr. Jean Ayres),依據神經心理及神經發展理論所發展,她以職能治療專業背景,發展出一套引導職能治療師進行臨床治療實務的「感覺統合參考架構」。

 

正確的說,感覺統合是職能治療師在進行專業治療時的參考架構之一,而不是一種獨立治療。換句話說,必須要先具備職能治療的專業素養,才有能力學習使用感覺統合的參考架構,並正確、有效應用於臨床治療中。

 

何時需尋求感覺統合介入?

 

從發展角度來看,當孩童無法有效參與日常活動、遊戲與學習時,有可能肇因於感覺統合功能不良。然而,還有許多其他可能原因,包括動機、認知能力、環境因素及其他特殊障礙所致,因此必須由專業治療師進行完整評估。

 

若確認問題與感覺統合有關,還需深入評估,以確定是哪一類型的感覺統合問題,以便設計最有效的介入方案。

 

因此,當懷疑孩童有感覺統合功能障礙時,首先應該尋求職能治療的專業評估,而非僅止強調感覺統合的治療師。

 

當對孩童與環境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後,若發現確實因感覺統合功能不佳所造成,才適合使用感覺統合參考架構,進行介入或治療,通常也會合併使用兩種以上的治療參考架構,以期能完整且有系統的處理孩童問題。

 

感覺整合功能正常的孩童,可由經驗中整合訊息,逐步在腦中建立身體與物件的概念,操作能力也會提升。此外,動機更是注意力展現的基本條件,若孩童不想做功課,卻硬逼他去做,效果也會不好。

 

此時就需要去了解他不想做功課的原因,而非一味歸因於注意力問題。

 

因此,針對有注意力問題的孩童,我們首先要知道他在什麼場合或活動上有注意力問題;接著再觀察孩童在不同場合的心理狀態,了解是否有參與動機。若孩童確實很想要參與,卻不知如何下手,也可能會開始分心。

 

當排除了這些可能因素,孩童依然無法有效學習或執行活動,才要懷疑是否與感覺整合功能障礙有關,也才能期待以此為參考架構的治療能見效。

 

以下是專家針對家長經常提出的疑惑提供解答,以協助建立感覺統合的正確觀念。

 

Q:「運動」跟「感覺統合訓練」有什麼差異?如何判斷讓孩子做一般的運動就好,還是要上感覺統合課程?

 

A:「感覺統合」其實是從「大腦接受感覺刺激、引發行為表現」延伸出來的兒童發展理論,強調的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,需有各種感覺刺激,做為大腦發展的基礎,進而建立兒童在動作、認知、行為各方面的適當表現。

 

在一般幼兒的成長過程中,透過探索自我身體、與環境互動等方式,就會接受到不同的感覺刺激;只是感覺統合特別強調「觸覺、本體覺和前庭覺」這三種感覺刺激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。

 

因此,在感覺統合活動中,設計許多大量提供這三種刺激的活動,如球池、治療刷(觸覺)、吊單槓、推拉重物(本體覺),以及盪鞦韆、衝滑板(前庭覺)等活動。

 

其次,感統理論強調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主動探索環境的動機,因此孩子都會主動進行一些活動,尋求適當的感覺刺激來滿足自己成長需求,這稱為內在趨力(inner drive),因此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自然成長是合適的;只有少數孩子因為生理功能有缺失或環境刺激不足,需要一些加強訓練的課程。

 

至於有些孩子,是因為現代生活型態關係造成感統問題,如生活空間狹小,住大樓跑跳會吵到鄰居;教養孩子成本高所以孩子生得少,教養態度也比較保護,孩子動手機會少,成為現在感統功能障礙的新族群。

 

這些孩子需要短期的感統課程,補足感覺經驗以及引導家長調整教養態度。

 

Q:孩子參加感統訓練課程,可以提升專注力嗎?

 

A:注意力是認知功能的一部分,影響因素非常多,並非能以簡單某種訓練方式就可以提升或增進。

 

從感覺統合概念來談專注力,主要是假設每個人腦部有不一樣的興奮程度,感覺統合理論稱為「警醒度(arousal level)」。有的人在常態下「警醒度」總是偏低,整天像沒睡醒似的,精神渙散無法集中專注力;有的人在常態下「警醒度」總是偏高,經常衝動又容易興奮,一直動個不停根本靜不下來,當然做什麼事都無法專注。

 

因此,感統理論強調的是,針對不同「警醒度」類型的孩子,給予適性、適量的感覺刺激,以調整神經系統的「警醒度」。

 

例如:對常態下「警醒度」總是偏低的孩子,提供強烈的前庭刺激:如俯衝或加速度、輕搔的觸覺,或是一些刺激性的味覺,酸、辣、冰等,都會提升孩子神經系統的「警醒度」,進而改善專注力的表現。

 

另一類常態下「警醒度」總是偏高的孩子,可以提供一些本體覺、緩和的前庭刺激:如慢速擺盪、或全身重壓與緊抱、緩和的音樂等,讓孩子的「警醒度」降低,進而可以專注學習或做事。

 

所以感覺統合強調,要了解孩子特性,善用環境提供適當感官刺激,為孩子的神經系統做好學習準備。與其讓孩子參加感統課程,不如說是家長透過課程,了解自己孩子需求,並且學習如何為自己孩子建構最適合的學習模式和環境。

 

Q:坊間的感統訓練課程都在上些什麼?在選擇上必須注意哪些要點?

 

A:感覺統合理論引進台灣已有二十多年,由於感覺統合在早期強調觸覺、本體覺和前庭覺這三種感覺刺激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,因此在所有的感覺統合教室,都可以看到的基本配備包括:提供擺盪、旋轉的鞦韆或懸吊設施,球池、砂箱,滑板衝、溜、滑行及彈跳床彈跳,或以平衡功能為主設計的活動。

 

感覺統合主要訓練的對象有兩大族群:除身心發展遲緩的孩子為大宗族群外;另一類是孩子在發展過程屬於正常的一群,但出現動作笨拙、不協調、平衡欠佳等問題、或是害怕他人碰觸的觸覺防衛問題。

 

但晚近感覺統合的概念,已擴及到視覺、聽覺、味覺、嗅覺全面的應用。而感覺統合理論也更強調孩子的「動作計畫」能力和「感覺調節」功能,課程內容更多元,訓練對象也擴及到學習及專注、過動問題的孩子。

 

目前各大醫院及復健科或復健診所,都有感覺統合訓練的課程,主要是由職能治療師負責評估、活動設計和訓練。坊間也有許多感統教室,由於感覺統合引進台灣之初,有許多不同背景的人都投入感統訓練領域,因此許多不同的訓練課程,都號稱是感覺統合訓練,家長在選擇上要謹慎。

 

感覺統合課程應以孩子為導向,課程內容需有彈性且富變化,讓孩子透過訓練過程改善基礎能力。如果課程是很制式的固定運動,孩子學習到的只是刻板的運動技巧,那就違背感覺統合的基本精神。

 

Q:如何選擇適當的治療機構及治療師?

 

A:選擇治療機構或治療師時,首先要確認機構治療人員,是否具有考試院核發的職能治療師證書;其次要確認治療師是否具備足夠專業知能,提供適切治療。

 

孩童若有需處理的問題,當然愈早解決愈好;但愈早得到治療,並不代表問題就能愈早解決。

 

若所接受的治療不夠專業、並非針對孩童的問題而設計,或沒有清楚的治療目標,就無法期待問題可何時解決。再者,在將孩童交由治療師進行評估及治療時,家長角色十分重要。

 

在評估與治療的過程中,如果治療師沒有主動告知評估結果,也沒有對孩童問題加以分析解釋,家長就應主動詢問治療師。原因確定後,家長可與治療師討論治療目標、策略與方法,治療師也可提供建議,教導家長在家如何配合以協助孩童。

- - -

黃恢濤

學歷/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

現任/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

專長/兒童職能治療、感覺統合、動作及姿勢控制訓練

 

羅鈞令

學歷/美國南加州大學職能科學研究所博士

現任/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副教授

專長/兒童職能治療、職能科學、職能治療與長期照護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米加老師 的頭像
    米加老師

    米加老師 (黃名璽 兒童職能治療師)-幼兒發展、幼兒教育、育兒生活

    米加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