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咪!妳在哪裡?
怕生寶寶怎麼帶?
文/李佩璇;採訪諮詢/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附設托兒所資深教師楊慧美;攝影/陳炳煌;化妝髮型/郭研君;演出/媽咪林軒安&寶寶Desmond
隨著寶寶愈來愈大,開始認得媽媽的長相、聲音甚至氣味,有些比較怕生的寶寶,只要一下子看不到媽媽、換個比較不熟的人抱,就會馬上哇哇大哭。除了讓媽媽帶起來倍感壓力外,不禁擔心長大是否有其他影響,就讓幼教老師來告訴媽媽們,怕生的寶寶該怎麼教!
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`
6個月大‧開始怕生
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,身體上的器官雖然健全,但都還沒有發育成熟,仔細觀察新生兒會發現,2至3個月的小寶寶視力和聽力都不是很好,要在很近的距離才能看到或聽到,要一直到5至6個月大時,寶寶才會開始辨認人、聲音和物品的不同,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附設托兒所資深教師楊慧美認為,6個月以前的寶寶,所呈現出來的情緒比較單純,大部分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,像是肚子餓、尿布濕或者生病才會哭鬧,只要把生理的不適排除之後,這個時期的寶寶較好安撫,哭泣時也容易逗弄和轉移注意力。但是到了6個月之後,寶寶開始跟主要的照顧者建立親密關係和安全感,也開始理解何謂緊張和害怕的情緒,能夠辨認媽媽和陌生人的不同,因此,這時候可能開始有所謂「分離焦慮」的情形產生。
分離焦慮高峰期
楊慧美老師表示,所謂的分離焦慮,是指媽媽或主要照顧者離開寶寶的視線,寶寶就會有哭、鬧、情緒低落等負面情緒,表現出焦慮不安的反應,情況比較嚴重的寶寶,媽媽連洗澡都要洗「戰鬥澡」才行,否則寶寶就經常會哭得肝腸寸斷,讓人看了好心疼。
至於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出現呢?楊慧美老師表示,除了這時候寶寶已經能分辨陌生人之外,對於「消失」和「保留」的概念還似懂非懂,尤其是1至2歲的孩子,大多處於分離焦慮的高峰期,語言的理解能力還不強,對於抽象的觀念也不太能理解,以為看不到的東西就會消失,所以媽咪離開視線就是不要他、再也不會回來了,所以對於每一次的分離,都會產生較強烈的不安全感和焦慮。不過,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會有嚴重的分離焦慮,這跟寶寶本身的個性氣質有關,若孩子天生是容易緊張,或者較怕生、害羞、內向的個性,就會有比較嚴重的分離焦慮傾向,而這些怕生寶寶,其實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約略觀察出來,媽媽和主要照顧者就要儘量建立寶寶的安全感。至於孩子到了2歲以後,認知發展逐漸成熟,語言的理解程度也提升,開始知道「爸爸去上班,太陽下山就會回來」,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,可以明白「回來、再出現」等概念,因此分離焦慮的情況大多會慢慢減輕。
從小建立足夠的安全感
雖然分離焦慮與寶寶的認知發展有關,但其實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,就在和週遭的環境、人物建立熟悉感,楊慧美老師表示,在嬰兒時期,常常跟孩子說話、回應對孩子的哭鬧(不見得要抱,說話或拍撫都可),讓寶寶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受到注意的,當自己不安時有人會照顧他,就會有較足夠的安全感。
除了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外,即使孩子只有4、5個月大,還不會講話,也可以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群,像是爺爺奶奶、外公外婆和熟悉的鄰居等,楊慧美老師說:「媽媽可以自己先和他人打招呼,再拉起寶寶的手向別人問好,無形中孩子對打招呼這件事就不那麼恐懼,也較能接受陌生人的靠近。」當然,最重要的是,媽媽從小要給予寶寶充足的安全感。
怕生寶寶長大會好轉嗎?
由於現在小家庭為多,有些分離焦慮較嚴重的寶寶,是因為從小就較少接觸其他人,加上天性害羞內向,爸爸媽媽若不適時給予安全感,建立寶寶對雙親和他人的信任感,即使度過幼年時的分離焦慮時期,到了上學的團體生活時,孩子仍然不敢或不願意和別人互動,會影響長大後交友和人際關係,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們,不要覺得孩子不懂,長大就沒關係了,還是要耐著性子帶領寶寶跨出關鍵的那一步。
害羞寶寶上學去
在托兒所服務多年的楊慧美老師表示,通常比較內向害羞的寶寶開始上學後,在要吃飯、睡午覺的時候,較容易哭鬧吵著要媽媽陪,但只要透過爸媽和老師的配合,能夠耐心引導孩子,當寶寶可以獨自吃飯、和同學玩耍時,除了增進以後人際關係的建立外,最重要的是,孩子學習到自我照顧的能力,這種能力會增添寶寶的自信心,使他的情緒容易轉為正向,思考也比較正面,當害羞寶寶上學後,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成長的時間喔!
替寶寶解決焦慮的心情
當媽媽要跨出門口那一刻,聽到孩子的尖聲哭鬧,肯定是非常不捨!不過,楊慧美老師提醒爸爸媽媽,這時候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心情,不能把負面情緒帶給小孩,也不能把「捨不得」的心情表現出來,而要安定孩子浮躁的心情,並且給予他「媽媽會回來」的信心,例如可以在出門時,設計一個專屬於母子兩人的說再見方法;在回來的時候給孩子一個見面的儀式,讓孩子知道「當媽媽親我臉頰時就是要出門,等她回來就會抱抱我」,或是可以拿他喜歡的玩偶,告訴他:「玩偶先在家陪你,媽咪等外面變黑就回來。」並且在約定的時間準時回來。楊慧美老師表示,這時是爸爸媽媽對孩子建立信任感的重要時期,因此從小嬰兒的時候,就不要在孩子專心做某件事時偷偷出門,或是跟小孩說只出去一下,其實一整天都不會再回來,會破壞掉爸爸媽媽在寶寶心中的信任感,以後不管說什麼,孩子都很難相信,分離焦慮的情形只會愈來愈嚴重。
媽媽和主要照顧者的帶領
至於有些孩子特別怕生,見到陌生人就哭著要媽媽抱,或是躲起來不見人,楊慧美老師表示,其實這需要媽媽或主要照顧者有耐心的帶領,有時看到大人要小孩跟長輩打招呼,卻發現父母自己並沒有見面就跟對方打招呼的習慣,小孩當然也無法理解。因此,如果家裡有怕生寶寶,建議爸爸媽媽要以身教代替言教,見到他人時自己要先打招呼,再問寶寶想不想打個招呼?多試幾次之後,孩子就會熟悉「打招呼」的模式,當大人請他打招呼時,就不會這麼不知所措。
若發現孩子還是很怕生,害怕直接面對人,無法跨出第一步,媽媽可以從簡單的互動開始,例如在家玩的時候,可以拿孩子熟悉的玩偶扮演陌生人,練習打招呼和互動;或是藉由講故事與看繪本的時候,以書中人物的互動為例,提醒孩子下次看到陌生人時可以怎麼做,並且在語言中帶入正面的印象和情緒,像是「喵喵很高興和別人握手、小象很開心說你好」。當然,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中,遇到新的人事物會害怕很正常,媽媽也可以把孩子熟悉的玩偶帶在身邊,讓孩子用小布偶來打招呼,降低見到陌生人的不安。
怕生寶寶未來的影響
由於每個寶寶的性格和發展歷程不同,但是對於較退縮害羞的孩子,楊慧美老師建議,從小就培養孩子安全感及訓練面對陌生人事物的方法,楊慧美老師說:「有些怕生的孩子,在剛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傾向時沒有適當的教導,到了要上學的時候,情況會變得更糟糕。」曾經有些孩子來幼兒園上課,卻每天都要上演拉鋸戰,不肯放開爸爸媽媽的衣角,覺得「爸爸媽媽把我丟在這裡,不要我了」,久而久之,對其他人也會產生不信任感,會影響到日後的交友情形,並且不知道如何和他人建立關係。
因此,在寶寶6個月出現分離焦慮的情況時,爸爸媽媽必須要有耐心和持續力,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人比較,覺得為什麼朋友的寶寶不會,我家寶寶就這樣?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,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表現,尤其不可以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,也不要勉強孩子一下就要接受媽媽必須出門的事實。當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必須離開時,可以告訴孩子,有事情可以找爸爸、告訴外婆等,讓孩子知道他不是孤立無援的,雖然媽媽不在,但是有其他熟悉的人會幫助他。楊慧美老師表示,怕生的寶寶不難教,只要用對方法,並且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,假以時日也能學習如何和他人相處。
留言列表